陈粒2015年最新专辑《白亦初》。《白亦初》是音乐人小河发起的『音乐肖像』项目首期《音乐肖像 2015》十二首歌的其中一首,由歌手陈粒创作并演唱。歌曲中所描述的肖像人物是一名达斡尔族女生,族名鄂嫩德日德,她的家族从父辈改汉姓,她有另外一个名字:白亦初。
白亦初拥有很长时间的NGO工作经验,她的另一重身份涉及观念认同,为避免消费这个话题的嫌疑,文末位置的访谈中会保守地从创作的角度提及。
陈粒是与『音乐肖像』合作的十二组音乐人之中,唯一一位在创作阶段就接触了自己创作对象的歌手。7月初她第一次到小河的工作室,两人对合作歌曲的大概面貌就达成共识,陈粒看了肖像人物白亦初的视频素材,也跟小河讨论了创作想法,当时这首歌就已经产生雏形。
后来,陈粒作为创作者,希望通过面谈来验证自己的第一版歌词是否符合人物形象,经过音乐肖像执行团队的安排,她前后与白亦初见了两次面,有两次单独聊天的经历,歌曲样貌改动过一版,最后形成现在这首歌。
附:音乐肖像执行团队与陈粒的访谈节选
音乐肖像:你对白亦初什么印象?在创作这首歌时会着重展现她的什么特质?
陈粒:
小白在5年前报名参加过音乐肖像,她自己写了一个类似履历表的东西,我看了那个,也看了小河老师自己扛摄像头拍的他们之间的交流。了解还是比较局限,对人物感觉是她比较活泼、乐观、积极,完全不像她自己说的有一些抑郁的情况。今天见了她,跟视频比的话,其实变化不大,当然她自己觉得自己变化很大,但是看起来她依然是一个快乐、健谈的人。至于展现什么样的小白,我觉得这应该是我自己选角度的问题。反正我肯定不会跟小河老师一开始的角度一样,因为他对小白这类人接触的不是很多,对她是比较好奇的,我应该还会进一步了解一点。
音乐肖像:你把小河原来歌词中像小白的民族信息、家庭成员的内容都保留了,而小河直白写出她是同性恋的部分删掉了,为什么做这样的取舍?
陈粒:
保留了她那些算是资料性的东西,我觉得那些挺符合这个曲风的,就是一种像说故事和聊天一样的感觉。至于后者,因为我不太喜欢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特别的事来说,不管你是表示赞成还是认可,都会把它变得更特别。
音乐肖像:这个歌听起来大概是什么样?
陈粒:
听起来其实蛮轻松的,就像大家围在一个小屋子聊,这人哪的哪的,然后小时候怎么样,家里怎么样,就是一些很基本的问题,但是那些比较内心一点的东西就点一下就好。(追问:什么是内心的东西?)比如说做过的梦,和梦映射出来的东西。
音乐肖像:《白亦初》这首歌经过了你和小河两个人的创作和演绎,你觉得这首歌是陈粒的,还是小河的,还是你们两个人的?
陈粒:我觉得它首先是白亦初的歌,然后可以说是和白亦初类似的所有人的歌。听的人不管是觉得好听,还是觉得这首歌说到了和自己相似的人,或是因为这首歌了解了白亦初、接受了这首歌的人,这首歌就是他们的。所以不存在是我的或是小河的,它最不是的应该就是我的。
关于音乐肖像:
2010年,音乐人小河做了一个项目,每个月与一位“普通人”生活一天并为ta创作一首歌。歌名就是人物的名字。一年下来有了关于12个人物的12首歌。他给它们起名叫“十二幅音乐肖像”。今年,小河无意间与朋友聊及此事,又翻开5年前的那些歌曲及视频资料,便发现了延续这个项目的意义,它更像是一套程序。
在这个“普通人不关注普通人”的时代,『音乐肖像』基于音乐创作行为本身,通过音乐人的视角,让人们重新关注身边的真实,而非只有遥不可及的梦想。不过,了解一套程序最好的方式不是看介绍文字与用户体验,而是直接去经过它。目前,小河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室,来呈现音乐肖像及运转这个机制。
随着『音乐肖像』这个体验式的音乐项目逐年开展,这些建立在“歌曲形式”上的人物肖像数据、参与歌手本身的样态与创作过程,大量的视频及文本数据,将在音乐、文学、社会学等领域呈献一个很不一样的研究样本。这些样本及研究成果,势必将对未来音乐人的创作提供营养、产生影响,甚至会对社会产生积极且有意义的影响。
小河作为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和亲历者,他在回忆2010年的创作过程时有过这样的感悟:我非常感恩曾经与他们有过一天的生活。让我有机会发现与反醒自我心理的路径与缺陷,并体验从自己想象的世界里走出来的美好与震动。
作家韩东在评价音乐肖像时说:『音乐肖像』是音乐上的一次建筑学的努力,是集合创意的创意,非个人力量所可为,但又的确是音乐奴隶们的一首金字塔之歌。在这实际而庞大的构想中我似乎已经看见它的光芒了——不是作为历史遗存的辉煌,而是一座崭新的处于清新云雾中的未来实体,是它的闪烁耀眼,使我们在音乐之内可望瞥见被托举上去的超越性的时空。
歌手周云蓬在评价音乐肖像时说:『音乐肖像』是个好玩的事情,很有挑战性。过去写歌,我总爱主观抒情,有价值有意义要升华。可唱陌生人的故事,我变身为观察者,泯灭了歌唱中的个人野心,不是要人来听我,而是我们来听肖像人物。
关于小河:
民谣歌手,音乐制作人。从事音乐创作多年,作曲涉猎电影、戏剧及现代舞等。